綠色低碳轉型和數字化轉型正成為工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工業領域如何走好綠色數字化之路?
工信部部長肖亞慶此前透露,今年將出臺工業領域及重點行業碳達峰行動方案,發布綠色低碳升級改造導向目錄。當前,相關部門研究編制的“工業互聯網+雙碳”實施方案正在醞釀待出。與此同時,各地也正在密集推出舉措,進一步加大對企業數字化、綠色化改造的資金支持。
政策體系完善,綠色化數字化“兩翼齊飛”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建設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推進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業節能降碳,強化交通和建筑節能”。同時,強調要“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培育壯大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數字產業,提升關鍵軟硬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
相關政策體系也將進一步完善。根據《“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要求,相關單位正聚焦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等工業領域重點行業,研究編制“工業互聯網+雙碳”實施方案,指導利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能源、資源、環境管理水平,深化生產制造過程的數字化應用,賦能綠色制造。
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魯春叢表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變,工業互聯網、大數據、5G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綠色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將加快推動工業領域低碳工藝革新和數字化轉型。
“‘十四五’期間將更加注重數字化技術對工業綠色發展的引領作用,從夯實數據基礎、加快數字化改造、培育應用場景三個方面,推動數字經濟的新優勢轉化成為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的新動能。”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副司長王孝洋表示,將利用5G、工業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產品設計、生產制造、使用、回收利用等環節深度融合,推動企業、園區實施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精細化管理,帶動能源資源效率系統提升。面向節能、降碳、節水、減污、資源綜合利用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典型應用場景,推廣標準化的“工業互聯網+綠色制造”解決方案。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工業互聯網+雙碳”對這些傳統制造業乃至整個制造業的綠色發展將會產生新動力。
整體而言,在制造業領域,中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已經取得較好成效。世界經濟論壇與麥肯錫咨詢公司自2018年開始在全球發起評選“燈塔工廠”項目,尋找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典范。目前,已有來自全球22個行業的90家工廠入選,其中有31家位于中國。
抓統籌強支持“雙管齊下”
據3月印發的《2022年浙江省兩化深度融合國家示范區建設暨產業數字化推進工作要點》,全年建成綠色低碳工業園區10個、工廠100家,完成清潔生產的企業有685家,創建節水型企業180家;全年遴選“未來工廠”15家以上、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150家以上……這是浙江推動制造業向綠色化、數字化轉型的“大手筆”。
事實上,從部委到地方將進一步加大對企業數字化、綠色化改造的資金支持。工信部明確,將鼓勵支持企業加大投入,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數字化、綠色化改造的支持力度。地方上也拿出“真金白銀”的政策激勵。例如:
內蒙古日前發布30條支持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政策措施,明確支持綠色制造示范,對新認定為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等企業給予100萬元一次性獎勵。
江蘇宿遷市近日設立智改數轉綠色化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總規模不超過5000萬元,對全市工業企業納入智改數轉綠色化項目融資增信,為企業提供低成本信貸支持。
支持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創新,河南財政廳安排資金9850萬元,支持95個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新模式示范項目,以及包含礦山、焦化、石油化工、有色金屬等在內的17個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林江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推動制造業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做好頂層設計很重要,要有‘一盤棋’的思想,同時需要采取一攬子的舉措助力制造業企業轉型。”
在業內看來,推動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是一項長期、系統性的工程,需要穩妥、有序推動,特別是需進一步提升中小企業的數字化綠色化轉型的積極性。
魯春叢表示將積極推動數字技術賦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綠色發展,按產業鏈梳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綠色化發展共性需求,開展標準宣貫、現場診斷和供需對接,引導企業參與實施工業低碳行動和綠色制造工程。在優化服務上,魯春叢表示將推動建設“工業互聯網+雙碳”公共服務平臺,高效配置政策、技術、數據、人才等要素資源,深化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制造、應用服役、回收利用等環節的數字化應用,打造綠色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
在資金支持方面,毛濤建議,需對項目建設進行必要的資金支持,并通過加大稅收減免、放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審批門檻等措施,形成基于市場的正向激勵。